冲击科创板的9个氢能“种子”企业

过去几年,国内出台的一些相关涉氢政策以及从国外刮来的“氢能旋风”导致国内曾不止一次出现“迎来发展元年”的说法,也一度吹暖了A股市场上的众多氢燃料电池概念股,但二级市场的好景并不持续,波动性较大。

导致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不确定性。但进入2020年,一切都不一样了。

9月21日,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10月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短短一个多月之内,这些有力而明确的政策及规划令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由 “不确定性”变成了“确定性”。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德权在接受第一元素网采访时表示:2020年是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真正元年。

伴随着这种确定性,氢能产业也迎来了真正的风口。风起后,上市公司的数量变化在行业发展初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景气度。氢能有着巨大的产业覆盖属性,随着氢能产业的稳步推进,从长远看,最终氢能领域上市公司的数量将会非常庞大。

从目前来看,国内涉氢的上市公司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主体业务在氢能领域的延伸;第二种是以直接投资或间接控股方式进行参与;第三种是以氢能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由于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第三种企业数量还非常少,本文重点介绍了短期内(2-3年内)已筹划及有潜力冲击IPO的第三种类企业。

氢能产业各环节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且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一个年轻而有巨大前景的高科技产业,科创板是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初期发展的首选。当前已经上科创板的有亿华通和科威尔,明确了上市计划的有东岳未来,东岳未来已完成分拆后的第一轮融资,并正在接受中信建投证券的上市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亿华通是由新三板转战到科创板;此外,苏州弗尔赛与江苏清能目前也是新三板,美锦能源旗下飞驰汽车分拆后将在创业板上市。

燃料电池电堆由于价值相对较高,而且毛利较高,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的爆发,较为容易实现营收的快速增长。假设企业电堆价格平均按照4000元/kW、平均功率 80kW 来售卖,则其收入为32万元,电堆售卖量为1000套时,营收可达3.2亿元,因此电堆企业是短期内冲击科创板最有可能的企业类型。

根据当前市场现状、公开信息以及通过企业方人员了解到的消息,已在筹划冲击科创板的电堆企业主要包括国鸿氢能(据内部消息,已筹划)、上汽捷氢(公开宣布)、上海重塑(据业内消息,已筹划)、江苏清能(据业内消息,已筹划从新三板转科创板)、新源动力(据业内消息,正在筹划)等(以上企业基本都是老牌电堆企业,短期内有着较为稳定的出货量)。

此外,当前处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商业化前期,具有实力的电堆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在“以奖待补”政策下,短期内市场格局不会定型,除以上五家已筹划的电堆企业外,未势能源、潍柴巴拉德的潜力非常大。

在电堆细分环节。随着未来电堆向大功率迈进以及规模化需求的快速提升,个别金属双极板提供商冲击科创板也机会很大。在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领域,从模具开发,到冲压、镀膜和封装,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形成了上海治臻一家独大的局面;上海治臻绑定捷氢科技、新源动力、未势能源、上海氢晨等大客户,短期内将持续占据非常大的市场份额。

相关零部件环节的个别企业也具备了冲击科创板的能力。零部件中,空压机是供给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成本占到了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14%。虽然国内布局空压机并且有相关产品的企业并不少,但根据近两年的市场供应情况以及空压机产品逐渐转向大功率的趋势来看,具备研发基础、生产能力及大批量供应能力的企业凤毛麟角。据内部人士消息,石家庄金士顿目前也在筹备科创板。

广东国鸿氢能成立于2005年6月,是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高科技企业。2016年国鸿氢能主导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路在佛山和云浮投入运营,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公交车队。

2019年9月,搭载国鸿氢能产品的300辆燃料电池公交车和400辆燃料电池物流车在佛山投入使用;2020年10月18日,国鸿发布了鸿芯GI系列电堆产品,其价格率先进入 “1时代”。

国鸿氢能现有研发人员80多人,其中博士6人,核心团队拥有多年的燃料电池开发背景及丰富的整车开发经验,截至2020年6月,国鸿申请专利96件,其中发明专利62件,授权12件,受理50件;实用新型专利34件,授权31件,受理3件。

国鸿氢能在短短五年间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国内首个实现低成本柔性膨胀石墨双极板批量生产;建成有年产2万台电堆、5000套系统的生产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产线年底,电堆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180MW,是国内电堆出货量最大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2017-2019年)排名国内第一。

上海重塑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领先的燃料电池技术提供商。截至2020年第3季度,公司已为一汽解放、东风、宇通、中通、三菱扶桑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累计配套总数超过70款燃料电池车车型,是国内配套开发燃料电池车型最多的企业之一。

中国市场近40%的燃料电池汽车采用了重塑科技的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地区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北,遍布中国7省13市,另外在德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也有广泛应用,全球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4500万公里。

目前重塑科技现有近500名员工,其中研发团队中硕士及博士占比近40%。核心研发团队具有10年以上燃料电池领域研究背景及丰富的整车开发经验。截至2020年三季度,重塑科技已申请专利超过98件,授权专利超过49件。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是上汽集团旗下氢能源高科技公司,上汽集团自2001年就开始做燃料电池汽车,积累了近20年的自主研发经验。捷氢科技独立后,上汽集团把所有燃料电池相关的技术、知识产权、项目、人员全部注入到捷氢科技。

成立仅两年多的捷氢科技,已为FCV80配套超过500台系统,并已为多种车辆提供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配套92kW PROME 390系统的上汽大通首款燃料电池MPV EUNIQ 7也已经正式下线。

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此前接受第一元素网采访时表示:“上汽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乘用车应用的汽车公司,捷氢科技员工对商用车、乘用车的技术要求、使用环境以及系统匹配等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捷氢科技源于车企,对车辆所需要具备的车规级要求有深入骨髓的了解。”

依托于上汽集团在整车方面的优势,给予了捷氢科技产品将来销量极大的保障。上汽集团在9月13日发布了“十、百、千、万”的氢能战略目。

冲击科创板的9个氢能“种子”企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